Mohri Yuko: On Physis
⽑利悠⼦:关于⾃然

November 2, 2024 - February 9, 2025
Artizon Museum, Tokyo






东京Artizon美术馆近期的展览“On Physis”(关于自然)是毛利悠子首次在日本的机构大型个展。展览属于该博物馆的年度“Jam Sessions”系列的第五回,其目的是邀请当代艺术家与石桥财团基金会(Ishibashi Foundation)的馆藏进行挑选、研究,并与之对话。在展出前,毛利悠子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其馆藏的作品进行研究,并对展出空间进行了分析,选出了包括乔治·布莱克(Georges Braque)、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杜尚、马蒂斯等8位现代主义大师的11件作品一并展出。

毛利悠子的作品给往往给人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空间体验,其作品调动了空间中诸多看不见的元素:水、电流、风、空气、温度以及基础设施等等。她擅长就地取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收集公共空间中常见的物料,再将这些材料重新打造一个让人着迷的“故障”现场。例如她的成名作《Moré Moré Tokyo (Leaky Tokyo)》(2009-2021)是一个关于东京地铁站、街道等公共空间中因渗水或临时维修产生的“临时性装置”,其作品材料包括塑料桶、胶带、水管、雨伞等。艺术家将这些物件重新组合成动态的声音与视觉装置,探讨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与临时性美学。然而,在本次展览中,毛利悠子并没有致力于制作新的“故障装置”,而是像一位兴奋的艺术史学徒,调用了11件馆藏,几乎为自己的每一件创作都赋予一位视觉语言或精神上的历史对话者。

展览的入口处是两件名为《Decomposition》的作品,该系列延续了她在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中的同名项目,将电极插入新鲜的水果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水果慢慢腐烂,此过程中水份变化被转化成动态的数据——用于产生现场的断断续续的管风琴声音,同样也是背景中巨型的发光灯箱的不稳定光源驱动力。水果被精致的玻璃罩盖着,承托它的是一个中古风格的梳妆柜,两边各放置着一对古典现代主义风格的木质灯箱——同样闪烁着幽光。旁边墙上挂着艺术家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924年的作品《梨子和桃子》(Pears and Peaches),与那些正在腐烂中水果形成有趣的视觉互文。入口这一系列装置已经观众营造了一个视听丰富的诗意的生态剧场。

旁边一条长长的斜坡和电线、灯泡引导着着观众走向主展厅,在观众到达斜坡尽头前先会遭遇藤岛武二(Fujishima Takeji)的小尺幅作品《大洗町的浪》(Waves at Oarai,1931);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远处出现了一面大型海景的影像装置,旁边的麦克风收录着着海浪声与现场声音,这些声音讯号传输到一旁的自动演奏钢琴中,从而转换成奇怪的现场即兴曲目。毛利悠子将这件作品《钢琴独奏:贝勒岛》(Piano Solo: Belle-Île 2021–/2024)与莫奈1886年创作的《贝勒岛的暴雨》(Belle-Île, Rain Effect)并峙,共同上演了一场不完美的大自然协奏曲。

杜尚对毛利悠子影响深远,展览中可以明显看到她将《The Flipping Apparatus, Three Veils》(翻转设备,三层面纱)(2018-)至于舞台中心的位置。这件作品正是对杜尚《大玻璃》(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 Her Bachelors, Even,  or The Large Glass, 1915-1923)的批判性重构。显然,这件装置比毛利悠子其他的机械装置都要更晦涩难懂,一方面源自于她对杜尚创作《大玻璃》和“现成物”概念之间联系的关注,另一方面包含了她对杜尚《大玻璃》中的机械运动研究、空间研究和性别议题的质询。《翻转设备,三层面纱》是一个复杂的大型装置:它由隔板分隔成两部分,当一条由电机驱动旋转的导电纱线触碰到带有微弱电流的不锈钢平面装置时,位于隔板另一侧的风扇也随之通电;风扇运转产生气流,使得“三重面纱”(又被艺术家称为“新娘面纱”)轻轻摆动;这三张纱被分别放置于在定时启动的小型扫描仪上,使其运动轨迹能够被扫描仪定期捕捉记录;扫描所得的影像被分解为三原色,并投影到上方的三个显示器上。上述一系列的动态,继承了杜尚在《大玻璃》中所涉及的 “偶然性” 的艺术概念,并将杜尚作品中由新娘产生的性感气息驱动力替换成机械动力,空间的层次也从杜尚作品中二维转换成更复杂的包含了多样技术的生态空间。无意外的是,这件装置旁边展示的是杜尚的作品《From or by Marcel Duchamp or Rrose Sélavy (Box in a Valise)Series B.(1952, 1946)——一个装满杜尚复制作品和一张“原作”的打开的皮箱。《翻转设备,三层面纱》并不是第一次展出,这也不是毛利悠子第一次对杜尚的引用,展厅内还呈现了多件毛利悠子的机械装置,像是早期的作品《Magnetic Organ》(2003-),但它们都围绕在《翻转设备,三层面纱》四周,放在同一个舞台之上,从一个抽象的角度理解,《翻转设备,三层面纱》与周围的数件机械装置共同形成了对“杜尚皮箱”的放大与致敬。

在《翻转设备,三层面纱》旁边是作品《 I/O》 (输入/输出)(2011-) ,毛利悠子创作的另一件经典的动态装置。这是两个大型的被吊装于空中的织布机器,纯白的布条从机器上方往下垂,按照它原来版本,白布条应该是缓慢地卷动,带动起地面的尘埃和木炭粉尘,然后白布上的印记会被扫描并转换成电子信号从而影响地面那些羽毛掸子、灯泡、百叶窗等物件的运动状态。然而,本次展览中的白布条没有着地,也没有卷动,被周围舞台灯光打亮,和散落于地面这些小东西共同形成一种表演中场休息的氛围。有趣的是这件作品保持了自成一体的状态,没有被分配到一位大师之作。

展览标题“On Physis”源自希腊语中的“自然”一词,不仅承袭了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原始定义,也指涉万物在生长与消亡之间的动态流转。在本次展览中,“Physis”更进一步被用来探讨跨越时空的作品与物件之间的物理及视觉关联——这既包括了从艺术史中提炼出的视觉关系,也涵盖了艺术家长期以来在作品中所构建的,由关联性催生出的声音与动作。展览表明毛利悠子是一位当代艺术中的现代主义者,她不仅关注知识体系与创作谱系的连续性,更致力于回应现代主义未竟的人本主义思考。她的创作往往取材于日常事物,在时间与空间的博弈中捕捉残留的痕迹。然而,作品之间的动态联系并非仅源自精密的仪器设备或人为干预,而是通过电流、磁力、空气、水和温度等物理力量构成的一种有机网络,使其在视觉与物理层面上都充满生命力。这一特质令人联想到20世纪60年代的动态艺术(Kinetic Art)和机械剧场传统,例如让·丁格利(Jean Tinguely)所创造的自毁装置,它们同样通过随机性、力学作用及时间性来展现运动与消解的过程。